
马寅初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,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。他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首倡者之一,虽然这项提议让他曾受到批评和迫害,但最终国家采纳了他的建议,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。时至今日,三十年过去,社会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。曾几何时,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多生孩子,然而如今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,大家却对生孩子感到犹豫不决。
一、站在道德高点上的马寅初
常言道,“站着不腰疼”,很多人往往站在道德的角度发表意见,然而在自己的行为和言辞之间,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。马寅初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,曾积极呼吁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,但他自己却有两个妻子和八个孩子。当时,很多人质疑他:“你希望别人少生孩子,自己为什么做不到?”那时,国家倡导的是“人多力量大”,认为人口越多,国家就越有活力。因此,马寅初也曾遭到猛烈的批判,办公室门口贴满了大字报,甚至被拉去批斗。然而,马寅初个性刚直,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,并誓言:“即使死,也要坚持我的观点。”
到了1970年代末期,中国的人口急剧增长,国家财政压力巨大,逐渐转变为限制人口的政策,倡导减少资源浪费。1982年,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了中国的宪法。为了执行这一政策,基层的计划生育干部使出了各种办法,坚决执行政策。而莫言的小说《蛙》正是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,小说中的姑姑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,她在工作中经历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,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。
展开剩余65%那时,很多小孩子放学后会举着小红旗喊:“计划生育好!计划生育好!”村里广播也不断播放着“计划生育必须坚决执行”的口号。有些人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,偷偷跑到亲戚家生孩子;有些家庭为了上户口,将相差两岁的孩子登记为双胞胎。各种应对政策的办法层出不穷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计划生育的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。计划生育的管理部门被并入卫生局,最终成立了卫计委,而这项政策的执行力度也逐渐减弱。如今,计划生育的相关理念逐渐消失,转而变成了更为宽松的生育政策。
二、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生育难题
到2021年,中国的老龄人口达到了2.67亿,几乎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。与此同时,养老基金的压力也急剧增加。最近几年,人口出现负增长,尤其是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,很多人选择不生孩子,认为自己连生活都难以自理,更无法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。
为了解决人口问题,国家先后放开了二胎政策,但人们反应冷淡,甚至对三胎政策也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态度。在当下疫情的影响下,很多人面临失业和收入下降的困境,许多人开始担忧如何养育孩子。社会普遍感到焦虑,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,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将愈加严重。
不少人选择了丁克家庭或不婚主义,生育率进一步下降。即使是像马寅初这样曾坚决主张计划生育的人,也未曾预料到21世纪初的中国会出现如此低迷的生育状况,许多人自愿成为“计划生育”的实施者。
三、现实生活中的生育难题
举个例子,我的邻居是一对年轻夫妻,他们在郑州买了一套房子,总价170万元,父母帮忙出了60万元,自己贷款了110万元,每个月光房贷就要支付5000多元。夫妻俩生了一个儿子,由于没有老人能帮忙照看孩子,妻子辞去了工作,专心在家带孩子。每个月光奶粉就得花费1000多元,生活费和租房费用也大约需要3000多元。丈夫每个月的工资是1万元,但剩余的只有2000元,再加上亲戚朋友送的彩礼,也几乎没有什么结余。如果再生一个孩子,这对夫妻承受不起这样的经济压力。
他们表示,如果国家能在房贷或现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,或者在孩子入托方面提供优惠政策,允许妻子工作和照看孩子两不误,或许他们会考虑生二胎。但如今几乎没有什么补助,因此他们根本无法负担二胎,更别提三胎了。
目前,很多人面临类似的困难,生育成本高、生活压力大。针对这一情况,有人建议,国家可以向俄罗斯学习,给予生育二胎或三胎的家庭一定的现金奖励,这样或许能激励更多人愿意生育三胎,甚至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。
通过这些细节和真实的例子,可以看出生育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选择,更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短线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